“人活着哪有不疯的,都是硬撑罢了”
“自从没了素质,整个人开心不少”
“没关系,精神稳定一分钟也很厉害了”
“与其精神内耗自己,不如发疯外耗别人”。
……
近两年,“发疯文学”盛行,风靡全网。
语序混乱的短句、夸张无厘头的话语、峰回路转的结尾,搭配着各类神经兮兮的表情包,传递出一种富有冲击感、抓狂感及独特微妙的幽默感。
作为新晋的互联网文体之一,以评论、新媒体文案、弹幕等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,被迅速接纳、吸收,在无数次的复制粘贴中,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,被称为“发疯文学”。
“发疯文学”的背后
隐含着当代人的精神焦虑
作为热梗,发疯文学火爆全网,迅速被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熟练应用,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交流中。
发疯文学听起来或许会让人觉得毫无逻辑,难以理解,但这些看似发疯幽默的语言背后,其实透露了当代人的精神焦虑现状,那些无厘头的“发疯”,更展现了人们内心真实需求情绪和社会现实碰撞的结果。
当下社会,多数人都处于压抑、紧绷的状态中,面对着诸多的现实压力,执行着各类社会标准,一直被要求着、裹挟着、限制着。
消极情绪就像装水的杯子、充气的气球,当积攒到一定程度,就需要外泄,否则结局就是水漫金山、原地爆炸。
人也是一样的,各种压力接踵而至,内心充满着焦虑、迷茫与不安,很容易陷入自我内耗中,在焦虑情绪中无法静下心来,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精力减退、思维混乱等,影响到生活、工作和学习,甚至出现一些躯体反应,严重危害身心健康。
精神内耗,如同树木耗干了树根、枯萎了枝叶,是一个漫长的慢性自杀。
数据显示,高达69.8%的受访青年网民明确表达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。
对当代人来说,他们被复杂的社会规则深深地束缚着、无从下手,“宣泄情绪、缓解焦虑”成为了大家内心迫切的想法。
恰好“发疯文学”应运而生。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文学的范围,不完全具备文学的观赏性,或许又有些语言粗糙、毫无逻辑、过度夸张。但它紧跟时事,极具创新性,能好地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,更为人们内心的负面情绪找到宣泄的出口,使他们从压抑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短暂喘息的空间。
当现实让人发疯,“发疯文学”就是当代人的解药。
这些“发疯文字”,虽然极其夸张、无序、情绪化,但在某些时刻,却变成了有效的沟通密码:
“发疯文学’真的有用,跟客服争论好多天,最后给我发货了。”
“一顿‘疯语’输出,我拿回了房东多扣我的押金。”
“自从学会了‘发疯文学’,玩游戏时队友再也不敢埋怨我了。”
在这场集体“发疯”中,有的人维护了自己的权益;有人摆脱了精神内耗;还有人,治愈了自己。
关于“发疯文学”,我们有话说:
从心理学上看,一方面,“发疯文学”是一种自我表达,通过夸张诙谐的话语来表达烦恼、苦闷等强烈情感,帮助个体将内心的情绪直白地宣泄出来,从而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积累。
另一方面,帮助获得集体归属感,“发疯文学”依托社交媒体得到广泛传播,营造了松弛有趣的社交氛围,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尽情释放情绪,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共鸣,享受到来自群体的关怀和支持,感到被接纳、被包容、被认可,从而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。
但是,“外耗”“发疯”都是加了引号的,外耗并不是莽撞、不顾他人的感受。真正的外耗是当面对困境和压力时,不将问题一股脑地归咎于自身,不在内心进行艰难无谓的挣扎和消耗,造成更多消极情绪的堆积,这样不会治愈,反而会致郁。
外耗的目的绝不能是伤害他人,而是给“自己松绑”。
面对焦虑情绪,你应该这样做:
1.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,不断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,增强自信心,舒缓情绪,缓解焦虑。
2. 转移注意力,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比如运动、旅行、读书等。
3. 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资源的帮助,把自己不能处理的矛盾放到第三方来处理,比如多和身边的家人、朋友交流沟通,或者到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院接受治疗。
所以,与其“线上发疯”,不如线下沟通!
从今天开始,从小事开始,按时吃饭、睡觉,停止无意义的焦虑和熬夜,保持积极的心态,留点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,用自己的方式来治愈自己。
清楚自己的底线,也懂得维护自己的底线,不要害怕情绪,去拥抱它,去宣泄它,与它和解。
所以,尽情地、坦荡地、肆意地,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!
北京军颐中医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,开展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,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,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,实现优势互补,科学治疗焦虑、抑郁等精神心理类疾病,守护患者的身心健康。
*声明: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