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实中生活见过太多的例子,生病了四处求医、抓耳挠腮、不知所措,坊间流传着一句话: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,而是死于无知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这跟许多人的认知有莫大的关系。
有的人盲目求医花钱多效果却差强人意,有的人精准选择医疗机构事半功倍,谁都想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,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匹配到适合的医院和医生。身处疾病中如果盲目求医,那么建议试试中医。
有人说中医有两把刷子,生病了找中医可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中医还是有两把刷子,效果可能你意想不到
中医是啥,有人说中医有两把刷子,可是这两把刷子体现在哪里呢?
网友七嘴八舌讲了一些关于中医的体会,一起来看看吧!
网友:@明天更好
一朝把脉,隐私全暴露
为了酣战秋老虎,立秋后各种冷饮一点都没少,直到一天捂着肚子进了医院。
老中医一脸慈祥的说:“吃冷饮了?一次多少?年轻人要节制啊。”
我擦着冷汗,拼命点头:一天2瓶冰啤,5根冰棍的日子要结束。
网友:@向前冲
把脉把出来了喜脉
前几天家里的猫妹抑郁了,茶不思饭不想,还有点小呕吐,可能是心仪的那个猫哥不理它了。凑巧一个学中医的朋友来串门,开玩笑的说让她给猫把把脉,没想到真的把出问题了。说猫妹有喜了,还是三胞胎。这个中医有点神了。
网友:@吃好喝好
中医极有可能是肚子里的蛔虫
拉肚子,找中医把脉。老中医随即把眼一瞪:小伙子,确定不是来砸场子?没事吃巴豆干啥子!
我满脸黑线:我就想试试巴豆有没有效果,结果拉的止不住了。
网友:@健康是福
小病,药也不是乱吃的
吹了一个冷风,鼻涕眼泪一把,吃了点药,第二天好了大半。同事熬夜上火感冒也吃了和我同样的药,头痛鼻塞没见好,还多了一喉咙的黄痰。老中医说:感冒分风热和伤风,每个人的用药原则都不一样,生病了还是要去医院,不要盲目自行选择药品。
也许有人会说,中医的“望闻问切”看上去既神秘又琢磨不透,它真的能帮我吗?
其实中医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学科,它的“望闻问切”诊疗系统也从来不是花架子,而是几千年理论和实践的结晶。在实际生活中医能帮到你的地方可太多了。
首先:有了中医,从防病到治病全包括
中医是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点而形成的治疗体系,而且这种体系可以落实到具体的生活方式中。比如因时而异的养生方法,中国人就有“立秋之后不吃瓜”的讲究。意思是,立秋之后,天气凉了之后,就要少吃或者不吃西瓜,黄瓜这些夏季应季果蔬,因为这类果蔬含水量大,性质偏凉,为了保温起见,在天气变冷之后就要谨慎了。这个民俗,其实是对中医“保护阳气”这一治病主旨的遵循。此外中医的天人合一、因人而异、顺时养生的方法也一直在指导大众健康。
其次:有了中医,疾病不再愁
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服务,在西医进入中国百年之前,中国人维护健康的最主要手段,并持续一千余年。中医作为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医学学科,一直以其特色服务大众健康,并在远古缺医少药的时代,从防病、治病,康复、养生等方面,成为至今一直被应用的医疗手段。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病种均在古代能找到治疗的影子,成为治疗的借鉴方法和依据。
中医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至今尚存,而且能够不断发展的传统医学,并始终在为民众健康做贡献,这与中医的疗效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有必然的关系。
再次:中医为您的健康提供了指导法则
a、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:《黄帝内经》论述:“上古之人,知其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之法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”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跟。
b、天人合一:《道德经》论述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,提倡人要顺应自然。”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,认为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,必须与其保持一致,才能保持健康。
c、顺时养生:《内经》论述: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……如是,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,要把握四季节律进行调养。”
中医药,国家在提倡
中医药发展了几千年,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服务了国人健康。据《中国的中医药》白皮书称: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。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,相互促进,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,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。这一理念的提出,充分说明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。而中医药的发展,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关键时刻,大多数人还是选中医
相比头痛了止痛,发热了退烧的单纯疗法,中医则是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全面调理,从根本上调理。据调查显示,90%的中国民众关注中医药,88%的中国民众用过中医药,53%的中国民众看病时,会首选中西医结合或中医药。当我们身处于疾病状态时,如果犹豫不定无法正确选择就医医院时,不妨试试中医药。